现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各种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也被发明出来,我一向是强烈反对这种心理问题“疾病化”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症状表现”,并且告诉人们要通过化学药物消除症状,但实际上这完全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从根源才能解决,这就如同一个地方着火了,冒出滚滚浓烟,正常做法肯定是灭火,没有谁会跑去消除烟,因为把火灭了,烟自然就散去了,火不灭就会持续产生烟。而西医精神科试图用药物控制、消除心理问题的“症状”,就如同不去灭火而是跑去处理烟,岂不可笑?!

image 

那么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本质上就是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为生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即由各种条件和要素聚合而形成的,生命要想延续就必须要满足这些条件和要素,我们把生命存续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和要素称为“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例如人必须要满足吃喝拉撒睡,这是基本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包括安全感、接纳与认可、爱的需要等。生理需要满足不了,生命无法生存,而心理需要满足不了人就会非常痛苦,严重者会因为绝望而选择自我了结。

我们举例来说明。例如现在比较常见的所谓焦虑症、抑郁症,往往是在遇到一些生活中的“负面事件”的刺激影响之后引起的,例如工作的压力、事业挫折失败,人际关系冲突、失恋、婚姻危机等等甚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实际上作为成年人几乎谁都会难免遇到一些负面事件,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正常应对解决的。那为何有的人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呢?

会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在遇到这些负面事件的时候,往往都是以本能心理反应应对,例如遇到困难、挫折往往是担心、焦虑、无助、退缩逃避,面对失败会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失恋了会长时间的悲伤,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是在以情绪和本能行为在应对,而这样的应对方式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需要,工作不会因为你焦虑就自动完成,事业不会因为你自我否定就成功了,跟你分手的人不会因为你悲伤哭泣就回心转意,所以我们把这些无法满足自身需要的心理活动称为“无效心理活动”,而由于自身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个体又不能主动调整改变,所以这种“无效心理活动”就一直持续,就成了“异常心理活动”,西医精神科就是对这些异常心理活动进行命名,诸如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是根据异常的情绪进行命名,强迫症是对异常的行为和思维活动命名,实际上所有的心理问题,其心理活动都会异常。

image 

其实这些“无效心理活动”放到小孩子身上就是正常的了,例如不会说话的婴儿饿了就会哭,小孩子想要什么家长不给就会闹,遇到困难找父母,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就在本能阶段,他们哭闹家长会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作为成年人依然用本能心理来应对和解决问题,满足自身需要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更不可能再有父母帮他们解决问题,而他们作为成年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依然用小孩子的本能心理应对,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停留在了本能阶段,没有成长到成年人的意识理性水平。他们之所以会停留在本能心理水平,是因为从小成长过程中,那些基本心理需要未得到满足:没有得到安全感,没有得到养育者无条件接纳认可,没有得到爱,因此导致心理发育停滞,就如同一个人从小就营养不良,其身体发育必然会面黄肌瘦、身材矮小。只有需要得到足够的满足,个体才能正常、健康地成长发育。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心理功能,其作用是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我常说的思考就是意识的作用,具体有比较、抽象、概括、分类、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过程,人的意识依据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来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就是理性。人心理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从本能心理水平逐渐发展到意识理性水平,作为成年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是要用意识理性去应对和解决,当然并不是本能就没用了,而是说作为成年人,意识理性是主导的。

image 

如果是作为成年人,其心理发展水平仍然停留在本能阶段,虽然也有意识,但是意识很弱,没有什么主导力,虽然他各种道理都懂,道德法律也知道,但是一旦遇到事情主导他的就是本能心理:情绪化和本能行为,其意识理性几乎不起作用,而对于成年人而言,恰恰只有理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满足自身需要,用非理性应对问题,要不就是把事情弄的一团糟,甚至造成严重后果,例如违法犯罪,要不就是发展成心理问题。

所以,心理问题的那些症状根本不重要,更不应该把那些症状“疾病化”,用药物去控制消除,而是要真正明白,问题出在个体的心理需要未得到满足上,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停留在本能水平上,遇事不会用理性解决,所以要想真正彻底解决心理问题,是要协助个体的心理发展,从本能心理水平发展到意识理性阶段,使其能够自我满足自身心理需要:自己给自己安全感,自我接纳认可,自己爱自己。而一个既有安全感,又自信,内心有爱的人,无论遇到什么负面事件都会理性的应对解决,根本就不会发展为心理问题了。

那么如何才能使个体的心理发展呢,这便是心理转化疗法”。人的心理发展之所以停留在本能水平,是因为成长过程中,面临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由于自身的弱小,毫无办法,例如被打骂的时候,只能恐惧无助,被否定指责的时候只能被动认同,久而久之,个体经常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常面对这样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其心理反应就会形成习惯,固化成模式,也就是性格的形成。而心理转化疗法就是要引导个体回溯到过去那些被伤害的记忆中,引导个体把当时恐惧无助,被动认同等心理活动,转化为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自我保护,自我满足需要,通过多次反复这样的转化,个体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其过去习惯的心理反应,固化的心理模式也会被打破,其意识就会逐渐具有主导能力,就会形成理性的性格。

来源:公众号【内观心理